新闻中心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浏览次数: ...
  • 发布时间: 2025-07-14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结构矛盾,高校培养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①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低、人才过剩等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②适合企业生产服务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尤为匮乏。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如何良性互动,实施“产教融合”,有效解决供给侧人才培养与需求侧产业发展“两张皮”的转移现象,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新材料、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渗透,将逐步形成一个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产教融合。

高校实验室在学科建设、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探索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实践课堂,是检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标志。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实施和“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对高校实验室的投入明显增加。特别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从学术转变为应用的本质转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应该怎么做?本文基于我国国际情况,系统地分析教学。

1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主要面临认知、管理模式、开放程度、设备设施的应用状况、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安全、信息化程度等问题。

1.1 缺乏对实验室的认识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国的财政拨款、校企合作项目资金、社会捐赠、科研项目资金、科研项目技术转型等。,而且往往会努力争取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点学科的实验室建设中。但由于人、财、物等因素,其他科目在满足正常教学性能方面难以进一步拓展,这也使得实验室建设处于相对被动的发展状态。“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验”的认知广泛存在,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的关系还不清楚,课程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在近期推进行动。

1.2 管理模式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继承“学校-学院-系”三级管理机制,学校设备部门进行宏观调整,具体实验室管理在学校端。实验室建设按学校和专业划分。随着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课程设置逐渐包含多学科,容易出现实验室重复建设等现象,导致很多设备利用率低甚至闲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增加了管理难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学科和研究内容应运而生,传统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的发展。推动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多元化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例如,鼓励高水平教师通过工资和职称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实验室安全是保证实验教学的首要条件,与师生健康密切相关。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实验设备大多涉及危险化学、有毒物质等物品。实验环境也不一样。在高温、高速、高压等其他环境下进行,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随着教研活动的增多,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参与者流动较大,覆盖面越来越广。但缺乏系统、科学的培训和评价体系,对参与实验的人员安全知识存在较大隐患,安全事故频发,对高校和社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1.3 实验室开放共享不到位。

高校实验室开放涉及人员、安全、管理等诸多因素,很多高校选择封闭式教学管理机制。实验内容仅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反复验证,难以塑造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很难认可实验本身的价值。因此,一些高校试图开放管理,集中规划交叉学科的实验室,扩大开放水平。由于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求和学生的素质是多样的,对同一门实践课程的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利用系统思维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并特别注意效果。

1.4 基础设备设施利用率较低

实验室的基础设施数量和资产总值是检验一所大学办学规模和条件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实验室功能的必要条件。许多大学对实验室的认知存在一些误解。此外,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专用设备采购、实验材料、日常运行维护等需要大量资金,导致实验室设备相对落后。

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向应用转型。交叉学科越来越多,高校主要专注于调整和优化原有专业,不断完善理论教学,但实验设备的引入和改造略显疲软。由于“学校-学院-部门”三级管理机制的限制,成本投入较低的实验室将被反复采购。此外,实验室开放不充分,导致设备利用率低。

1.5 人才队伍薄弱

长期以来,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教育平台的建设、设备设施的基础维护、对外开放共享、实验教学效果的保障等。他们把自己定位为“教店”,导致实验室人员长期不重视大学的地位、工资、职称、技能和业务培训,从而降低了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热情,导致人员稳定性差。

另外,实验室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高素质人员比例少,难以形成完善的人才管理梯队。与专职教师相比,实验室人员的待遇存在差距,使得高水平的大学生和教师不愿意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验室将陷入人才匮乏、团队薄弱的恶性循环。

1.6 实验信息化水平较低
实验室的信息管理也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人、设备、成本等等。通过信息系统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实验室的分布和三层管理机制的限制,各学院和专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应用信息系统。由于不同的建筑厂商,各种商业模块相互独立,数据不相互交流,信息难以共享。而且很多实验室资源的实时监控能力不足,或者人工滞后录入平台,促使很多师生在实验室管理中无法准确获取实时信息等制约信息系统的深度应用。

从多个角度分析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高校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实验室建设、使用、人员、信息、安全等诸多因素,又要考虑到资源有限的合理利用,保证高校实验室作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课堂。

本文网址: https://www.qdsl.cc/news/424.html
找不到任何内容

联系人:董 冬
联系电话:137-9196-3426
邮箱:280662517@qq.com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山河路702号恒大御澜国际129栋304室